close
引用自犬髖關節狗友會



孩子的動物朋友
Why the Wild Things Are: animals in the lives of children

作者: 蓋兒˙梅爾森/著
出版社:時報出版
出版日期:2002 年 12 月 16 日

動物是永遠長不大的小孩,因此是兒童成長過程中,十分良好的同伴。喜歡動物的人深信這個事實,只是在認知上,卻是片段的。 ──兒童的溫柔守護者

那個像馬克吐溫小說中的頑童大概十歲左右,破舊的運動鞋未繫鞋帶,帶子垂到地板上。棒球帽的帽舌朝後,過分寬大的運動衫垂過破舊的牛仔褲。 ──孩子與動物的親密關係

動物以一種直接而有力的方式,進入孩子戲劇性的生活中;每個孩子都將在成人所謂的「動物世界」中,開始他的生命。 ──孩子與動物的親密關係動物與兒童研究

寵物代表著動物王國所有的成員,提供了我們與其他物種遠距離、儀式化的接觸。做為人類家庭生活中心的動物,給了我們與其他物種間日益遙遠的溝通和交往。寵物佔領了影子世界,跨越人和動物的界限。 ──跨越鴻溝

 我們常常聽到,因為家中多了孩子,所以要把狗送走;或是因為孩子小,所以家中不能養狗.

 但是,你可知道,兒童的世界,是一個充滿動物的世界,不論是家裡的寵物、卡通、電影、電玩中的動物,或是動物園和大自然中的野生動物,都在孩子的生活裡扮演重要而特別的腳色。這本書就是第一本探討兒童與動物的感情,以及動物對兒童的成長影響的著作。

 在書中,作者不只探討了飼養寵物對遭受情緒創傷的兒童有何治療力量,還有各種環境中的動物及媒體塑造的動物形象和角色,是如何成為兒童的密友、導師,或反而成為兒童施暴的對象。

 全書各章分別探討孩子與寵物的情感關係,與動物接觸所發生的認知挑戰,動物的象徵是如何影響兒童人格的塑造,孩子對動物的喜愛是如何受到家庭與社交生活的影響,還有孩子為何會無端虐待動物,深切剖析兒童與動物之間深刻而微妙的關係。

 動物是永遠長不大的小孩,因此是兒童成長過程中,十分良好的同伴。喜歡動物的人深信這個事實,只是在認知上,卻是片段的。本書作者蓋兒‧梅爾森專研兒童發展,非常用心的把所有客觀的事實,整個連串起來,讓人的視野得以寬闊而深遠。在動物保護與生態保育上,更是助益良多。

 長期關心動物保護與生態保育的同時,我發現,所有問題的癥結點在於教育,尤其是在啟智期的家庭教育。心智未開的時候,我們像海綿一樣,吸收了許多反智的教育。當我們碰撞跌倒而哭嚎時,大人會拍打桌椅、地板,說桌椅壞壞,地板壞壞,使得我們摔倒跌痛了,使我們習慣於先歸罪他人而不必先檢討自己。大人們滿臉殺氣的拍蒼蠅打蟑螂時,都不會告訴我們牠們是害蟲,我們有樣學樣的懂得撲殺那些看起來髒兮兮的小東西。我們活捉蜻蜓、象鼻蟲來玩的時候,從來不曾被禁止。我們撈蓋斑鬥魚、大肚魚來養著玩的時候,只被斥責不好好唸書,只會玩,沒有人告訴我們牠們是蚊子孓孑的剋星。我們戲弄貓狗而被抓被咬,從來不被苛責,反而是那些貓狗被毒打一頓。走在路上,看見狗貓想去摸一下,大人一定把我們拉住說,別去,牠們髒髒的會咬人喲。走在路上,所有想靠近我們的狗貓,大人們一定把牠們趕走,免得傷到我們。我們想養小動物,大人都會先阻止再說。阻止的理由都是髒亂,而不是牠們是生命,一樣要吃喝拉撒,會生病,會老、會死亡。

 小學裡的自然課教我們養蠶,養小雞、小兔子來觀察,課程結束之後,蠶結繭吐絲產卵,又是一大堆小蠶,不知如何是好。小雞、小兔子變成家裡的惡臭來源,大人都會要求我們把牠們送人、丟掉或者放生。

 我們養的小烏龜、小鳥會被大人連哄帶脅迫的拿去放生。於是,本土的生態平衡,逐漸被腐蝕。貓兒上桌偷吃魚,大人一定大聲斥責,把貓兒趕走,卻忘了告訴我們,貓會來偷吃,也許是我們忘了把牠餵飽。鎖在鐵鍊裡的狗兒,無法按時出去蹓蹓,順便大小解,只好就地解決,大人只會一味的罵髒狗臭狗,也不想想牠還是個不必花錢也不會搞鬼的忠實保全。

 大人們用不經思索的言語暴力給我們烙印,使我們誤以為只有人類才有生命,其他動物跟植物一樣沒有生命,花開了就會謝掉,果熟了就採來吃。豬羊雞鴨養肥了就宰來吃,五臟廟才是生命的重心。

 這本書的主角有兩個,兒童與動物。兒童的部分探索的十分廣泛,也留下相當寬闊的研究空間給相關的學者,尤其是國內的學者。社會行為、兒童發展、罪犯心理的研究,國內的學者似乎還不太習慣,將動物的角色納入考量,也許是價值判斷的關係,或是能夠得到動物這部分的支援非常有限。
 

 不管家裡是否有兒童,只要你對跟兒童很相似的動物有著一些喜愛與好奇,看完本書之後,會對周邊的動物多了幾分尊敬。在那麼複雜的社會體系裡,唯一不變的是牠們,牠們遵循著萬千百年來的生存模式、思考方式與判斷方式,在沒有相同於人類的教育方式下,牠們依舊成長、成熟。自古以來,不斷被人類利用、駕御、畜養、捕食,卻依舊嚴守身為地球上一個物種的分際,不斷的為人類伸出援手,守護人類,犧牲自己來撲滅黑死病,填補空虛的心靈,撫慰受傷的靈魂,展現生命的尊嚴。

 普遍出現在幼兒生活中的,不只是真正的動物而已。電視和電腦裡,跟兒童有關的故事和畫面,也充斥著動物角色。大鳥、巴尼、忍者龜、泰迪熊,以及玩具店裡塞滿各種動物的架子,動物也裝飾了各地的兒童遊戲室。它們滿足了龐大的兒童市場,從嬰兒的喝水訓練杯到背包、午餐盒及兒童歡樂餐,無所不在。真正的、迷人的,甚或早已從地球上消失的動物,都曾在某段時期成為孩子「意義重大的第三者」。這裡是一位恐龍迷的孩子,對於舊石器時代的知識,其淵博的程度不亞於一位博士;那裡是一位對頑皮猴喬治執著的孩子,身邊全都是各種頑皮猴裝備。動物充斥在孩童的精神生活中,一直要到進入青少年期以後,才漸漸的從想像中淡出。孩子和動物角色的親密關係,從米老鼠到大象巴伯,自然而普遍,就像他們喜歡的冰淇淋一樣。動物確實和孩子的童年生活交織成一片,包括我們自己的童年在內,只是一向沒人注意到而已。

 所以,想找要飼養寵物的理由,看這本書就對了.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ukem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